近年来,航母底部带回大量海鲜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在结束为期数月的远海训练返航时,值班人员发现舰体底部又粘满了藤壶这种海洋生物。这已成为辽宁号的一大“烦恼”。每逢返港,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清除其大量附着。然而,这些海鲜并非为人们所食用,而是被销毁。为什么航母底部会满是海鲜,而又为何它们被舍弃呢?事实上,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海洋中的“超级杂草”——藤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藤壶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温、热带海域的节肢动物,其外形类似小黄瓜,表面颜色和花纹各异。它们具有强大的黏附能力,通常附着在其他生物体表,通过这些寄主获取食物并繁殖后代。在海洋中,藤壶的存在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辽宁号航母的巨大舰身和光滑表面吸引了大量藤壶的附着。每次返回港口时,船底和舷侧上都会发现数以万计的藤壶。航母底部成为了藤壶等海洋生物的理想栖息地。这些生物在船底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圈,包括藤壶、海藻和其他微生物。它们通过黏附在船底,利用船的移动带动自己寻找食物。然而,这也为航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辽宁号航母在航行中因大量藤壶附着而面临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首先,这些藤壶增加了船体的粗糙度,让船在水里行驶时受到更大的阻力,这不仅让船的速度变慢,还浪费了很多油。
其次,藤壶长期侵蚀进涂层表面,严重影响舰体的防腐与航行效率。再者,为清除藤壶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也颇为可观。
藤壶的存在对航母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它们的黏附会导致船底增加摩擦,使得航行时的阻力增大,从而增加油耗。其次,它们在船底繁殖迅速,形成了“生态团队”,增加了船的负荷。最重要的是,藤壶的分泌物质含有酸性物质,容易腐蚀船体,对航母的结构造成损害。
由于藤壶的生长迅速和强大的黏附能力,清理船底的藤壶变得非常困难。即便清理得再彻底,也难以完全根除,因为极个别的“幸存者”就足以重新繁殖成新的藤壶大军。因此,航母需要定期返厂进行清理,这增加了维护的成本和难度。
为何不将航母带回的海鲜用于食用,而选择销毁呢?这是因为航母底部的藤壶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黏附过程中会吸附大量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藤壶身体内堆积,使得它们变得不适宜作为食物。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销毁这些带有潜在危害的海鲜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虽然藤壶在船底的存在对航母构成威胁,但其身体结构却十分独特。藤壶的外表粗糙,表面具有强力的吸附能力。由于这种特殊结构,它们很难被有效地清理。即便人们尽最大努力使用底漆投毒或添加不受藤壶喜好的“小料”,也难以彻底根除这些“海洋杂草”。
尽管藤壶在船底的存在给航母造成了困扰,但其实藤壶本身的营养价值并不低。藤壶肉质嫩滑,层层硬壳中包裹着丰富的肉汁,是一种珍贵的海味。然而,由于其寄生生长的特殊环境,其身体内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超过了食品安全标准,不适宜作为食物。
为了应对航母底部藤壶的问题,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更加有效的清理方法。然而,由于藤壶的特殊生态习性和生长特点,目前尚未找到完全解决的方法。航母的维护需要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方法,以降低清理的难度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