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运走13箱左右的垃圾,虽说垃圾比以前多了,但工作负荷却减少了很多。每次垃圾转运高峰后苏宝才都要用高压水枪把地面清洁一遍。
西城区佟麟阁路上的一个不大的房子里,一位穿着干净整洁的师傅操作按钮吊装转运着箱子,这就是工作中的苏宝才,他看上去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工厂的老师傅,但他实际上却是一名垃圾转运站的工作人员,而这里的环境更看不出是一个垃圾转运站。
今年58岁的苏宝才和垃圾打交道已经33个年头,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转业后他进入环卫系统干起了垃圾转运的工作,从各个街道收集的生活垃圾集中到垃圾转运站后再由车辆统一拉走进行处理,苏宝才干的就是这道中间环节的工作。
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这是苏宝才对自己刚入行时的描述。那时的垃圾转运站都是露天的,冬天家家烧炉子,垃圾站要用铁锹把垃圾铲到车上,几锹下来就是一身土。夏天各种汤汤水水的味道干一会儿就脑袋发晕。不光垃圾站的工作人员辛苦,周围居民也是抱怨不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垃圾站盖起了房子,也有了地下式垃圾转运坑,工作环境虽说改善不少但是转运过程的遗撒和味道还是没有消除。
如今,苏宝才没想到自己的工作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北京的煤改电已经完全看不到垃圾中的炉灰,垃圾分类后,垃圾中液体的成分减少了。垃圾收集车来了直接把垃圾倒入转运箱,密闭式的转运箱由吊机直接装车拉走,垃圾完全做到了封闭式转运到垃圾处理厂,尘土、味道和噪音完全没有,周围的居民完全感觉不到这个垃圾转运站的存在。而这种“消失”的垃圾站已经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
亲自见证了京城垃圾转运发展的苏宝才,现在的工作就是操作按钮和清洁垃圾站的环境。再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苏宝才说,如果单位允许,自己还想再干几年,亲眼看看京城大街小巷的环境变得美丽起来。 本报记者 安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