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风潮下,分类投放的垃圾箱房正成为上海居民小区的标配,各种醒目的标识提醒居民正确分类垃圾。
《联合早报》报道上海是中国垃圾产生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居民每天产生超过2万吨垃圾,每两周就能堆积成一座420米高的金茂大厦。面对‘垃圾围城’,上海将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大棒’挥下来之前,上海如何通过一场全市运动,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刚性约束是否足以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垃圾不分类的习惯?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对城市和社区治理有哪些启示?
上海长宁区的强生古北花园去年6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撤走放在每层楼的垃圾桶,要求居民定时定点,到小区内的分类垃圾箱房丢垃圾。
尽管“撤桶”工作已经宣传了几个月,但楼道里300多个垃圾桶一夜消失,还是让居民方寸大乱。撤桶第一天,小区物业经理不断接到电话,有居民甚至在楼道贴出投诉大字报;撤桶第一个星期,仍有70多户居民“顽固”地把垃圾丢在楼道里。
身为小区居民的强生古北花园业主委员会主任饶清受访时说,业委会最初在征求居见时,所有居民都表示会积极支持垃圾分类,但得知物业无法在每层楼增设分类垃圾桶,很多人就产生抵触情绪。
“以前居民开门就能丢垃圾,撤捅之后,离垃圾箱房较远的那几座,住高层的居民特地下楼丢垃圾,要花超过10分钟,确实比较麻烦。”
除了需要改变垃圾丢在楼道里的习惯,居民在心理上也无法接受服务被“扣减”。不少居民认为,既然付了物业费,就应享受清洁工人到家门口收垃圾的五星级服务,即便要做垃圾分类,也应该由清洁工人负责。
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当地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联手,在小区改进垃圾分类设施、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由于区内有相当一部分外籍居民,物业公司还把上海垃圾分类标准制作成宣传单,翻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分发,并且特别为业主家的家政阿姨做垃圾分类培训。
小区垃圾箱房改造后也配上“四件套”——垃圾箱房上的遮雨棚、可脚踩打开垃圾箱的脚踏板、丢完垃圾可洗手的水槽,以及监督丢垃圾行为的监控摄像头。物业也安排专人,每天固定在垃圾箱房引导居民正确丢垃圾。
小区所属的荣华居民区中总支盛弘介绍,如今小区绝大多数居民已养成到垃圾箱房丢垃圾的习惯,垃圾分类准确度越来越高,有居民甚至管起“闲事”,跟踪垃圾车去垃圾场,确保源头分类的垃圾不会在后端被混装。
强生古北花园所在的长宁区,是上海较早试行垃圾分类的地区。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初在上海“”(与政协)正式通过,垃圾分类推广运动在上海进入。
今年2月,上海举行垃圾分类万人动员大会,上海市四套班子一把手全员到齐。上海市委李强在动员大会上强调,上海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对垃圾分类“要敢于较真碰硬”。据中国生态环境部上月发布的数据,去年中国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2.02亿吨,其中北京以901.8万吨居首,上海虽然从前年的首位退下,依然以899.5万吨排在第二。
有人做过估计,上海每天人均产生一公斤垃圾,这座240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会产生超过2万吨垃圾,每两周就能堆出一座上海第三高楼——420米高的金茂大厦。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主要采取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比例小于10%,远远低于伦敦、东京等城市。
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特约研究员陈新光上月在中国日报网发表评论指出,从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些纬度和指标考量,上海和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一线城市水平不相上下,但城市垃圾处置却依然落后,是上海城市治理的最大短板之一。
面对“垃圾围城”,垃圾分类减量迫在眉睫。事实上,过去20多年,上海已展开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但从硬件软件投入、法规细化程度、违法后果严重性等来看,这轮垃圾分类才是“动真格”。
去年,上海静安、长宁、杨浦等六个区已实现垃圾分类全区域覆盖,其他区将在今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全市目前已设置近万个分类垃圾投放点,四万多个路边的垃圾箱已做好新的分类标识。上海也在垃圾分类处置上设下目标,到2020年底全市要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在外界看来,真正让这轮垃圾分类运动成为“史上最严”的是即将在7月1日实施的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
在这项条例下,个人没对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进行区分,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被罚款50元(人民币,下同,10新元)至200元;单位和机构最高罚款5万元;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单位违例罚款最高达50万元。
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也会因没做好垃圾分类受影响,违反条例者的信息将被归集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有“黑记录”者会面对失信处罚。
罚款“大棒”挥下来之前,上海官方拨出资源向市民分发“萝卜”,许多社区已陆续推出绿色账户,鼓励民众做垃圾分类。
在虹桥街道的虹储小区,每户居民家中都有一张绿色的积分卡,居民在固定时间到垃圾箱房丢垃圾,如果分类准确,就有专人扫描积分卡,让居民累积可兑换日用品的绿色积分。
小区居委会卫生干部邓衷艳(45岁)受访时介绍,虹储小区大约从2011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最初只是让居民从生活垃圾中分出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例如废电池、玻璃瓶。
上海2014年试行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后,虹储小区成为早期加入的一批小区之一。这个屋龄30多年的老小区中,不少是年长居民,积分兑换奖品的“萝卜”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小区居民也组成环境卫生志愿者,轮流到垃圾箱房值班,引导和监督居民正确分类。志愿者刘二生(67岁)受访时说,经过这些年推广、鼓励和教育,小区1000多户居民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他说:“绝大多数人在丢湿垃圾时会先‘去袋’,把塑料袋里的厨余倒入湿垃圾桶,再把塑料袋丢进旁边的干垃圾桶。这个小细节,看得出居民确实已经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以积分奖励的机制动员居民做垃圾分类,在年长居民居多的老式小区效果好,但对以年轻居民为主的小区,吸引力有限。
澎湃新闻上月引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目前已发放380多万张绿色账户,官方和基层都进行不少宣传、推广,但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经常使用绿色账户卡的比例不到20%,约一半绿色账户卡基本没使用过。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以目前上海市民的富裕程度,金钱激励对于推进垃圾分类的效果还是有限,反倒是环保行动带来的荣耀感,更能鼓励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耿涌建议加强环保公共教育,特别从中小学生教育着手,从小培养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循环意识。例如,借鉴日本一些地区的做法,向中小学生分发“环保护照”,学生可通过各种环保行为换取积分,获得参与环保的荣耀感,还能用积分认领树苗,进而参与植树活动。
耿涌也呼吁政府建立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循环的长效机制,避免垃圾分类成为“一阵风”的运动。他说:“政府应当将它纳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包括从一般预算中拨款做相关工作,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条例出台前大搞宣传,之后不了了之。”
新条例实施在即,上海官方宣传力度日益加大,但居民长年形成的习惯能否一朝一夕改过来,垃圾分类是否唯有通过立法形成刚性约束才能推行?
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统计,目前上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98.99%,但社会参与率不高,知易行难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在一些基层推动力度较小,尤其是缺少专人监督的社区,尽管分类投放的垃圾箱房或垃圾桶都已设立,但分类却是靠清洁工人。
黄浦区老西门一带的小区清洁工人牛祝发(48岁)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由于没有专人监督引导,居民混着丢垃圾,他和另一名清洁工人每天得花四小时,把居民丢弃的垃圾一包包打开,重新手工分类。
上海黄浦区的一个小区设有分类垃圾桶,但部分居民仍未养成分类习惯,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现象依然普遍。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红敏受访时指出,垃圾分类说白了是生活习惯,要在一个城市形成一种新的公共行为规范,不仅要依赖法律条规,也需要组织的约束和社会的氛围,从而形成社会组织内在的自我监督和约束,减少外在处罚的需求和成本。
据了解,上海生活垃圾条例的违规行为,未来将由执法。陈红敏说:“执法的前提是违法的人比较少,如果违法的人还是很多,处罚少量不会有太大效益。”
陈红敏说:“如果只是把垃圾分类本身作为目标,可以走的道路有很多……(现在)走源头分类的路,是要发挥社会效应,通过垃圾分类,培育更强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
有学者也指出,通过立法推进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但这项条例的有效实施,还需更完善的系统性社会工程,这包括建设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提升民众再循环意识,明细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责任和权利关系等。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以老旧电器和电子垃圾为例说,这些废旧物中可能有值得提取的高纯度重金属,也存在须专业化处理的有害物质,但上海目前还没形成专门的回收网络,也没有相应的再循环产业承担这类垃圾的处理。
陈红敏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人,把个人情绪发泄在不配合垃圾分类上,物业、居委会等对租户也欠缺约束和管理机制。
从中国全局看,中央在2017年就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北京、上海、天津等46个城市在2020年底前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而在上海之前,厦门、南京等城市也都已从倡导分类,率先过渡到强制分类。
受访学者认为,尽管庞大的城市规模给上海垃圾分类带来更大挑战,但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上海居民在文明意识、法制意识上走在全国前端,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上海有较好社会基础。
陈红敏说,上海居民接收到全球化信息,很多人也有到海外生活、旅游的经验,因此有较多人愿意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我约束。
从整个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耿涌也认为,上海是中国各种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具备资源再循环的技术,有能力形成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此外,上海民众具有相对较高素质,加上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都为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营造有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