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4日电(吴平华)近日,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正式成立,蜀南文旅集团天下奇公司当选营地分会副会长单位。在成立大会上,僰王山景区作了“创建省级研学旅行营地、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汇报,景区营地创建和转型发展工作获得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
僰王山位于宜宾市兴文县,距宜宾市约90公里、1小时车程,距成都市约330公里、4小时车程,全程高速直达;距成贵高铁兴文站约23公里、30分钟车程。僰王山分别于2000年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僰王山园区,2017年9月被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僰王山属喀斯特山岳景区,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8.2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4.1-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景区由南向北发育了五条沟谷,平均海拔约800米,立体气候明显,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度高,分为7个主类、14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形成峡谷、溪流、瀑布、湖潭、洞穴、竹林等山水景观。
僰王山景区由飞雾洞、道洞、寿山湖、黑帽顶等多个景片构成。飞雾洞洞口高约15米,洞道宽10米,长约300米,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道洞瀑布直流而下,宛如玉龙入潭。寿山湖绿竹青山环绕,湖水清澈、宛如碧玉。主峰黑帽顶高耸入云,海拔达1180米,气候宜人。景区内遍布8万亩楠竹林,5条溪流终年不断,68道瀑布千姿百态,志留纪所造就的奇异千层岩、险峻嵯峨的奇峰异石和植物活化石桫椤树随处可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赞为“教科书式地质景观”。
僰王山景区开发时间早、淡旺季明显,以观光游为主、体验项目少、依赖门票收入,发展形势较为严峻。景区各景点分散、景区内居民众多,管理难度大、景社矛盾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
2021年5月,四川省地方标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正式发布。2022年5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发布《关于启动2022年度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僰王山入选省级研学实践营地创建名单。
僰王山研学营地总规划面积18.2平方公里,包括寿山湖片区、飞雾洞片区和僰王宫酒店片区。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在僰王宫酒店片区,主要建设有研学旅行接待服务大厅、研学公寓、研学餐厅、研学教室、列队广场、户外活动区、图书馆等设施;在寿山湖和飞雾洞片区,主要建设有教学点位、研学教室、研学广场等设施,并对步游道、标识牌、垃圾桶、监控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
僰王山营地的飞雾洞片区、寿山湖片区隶属于景区管理,有安全、环卫、导游、后勤等部门。僰王宫酒店片区隶属于酒店管理,有前厅、客房、餐饮、安保、工程等部门。受制于管理主体不同,景区和酒店之间在营销宣传、产品组合、资源整合等方面各自为政、没有合力。
创建省级研学营地伊始,公司便按照标准要求成立了营地中心,精简酒店和景区的组织机构,设立了教育管理部、教育研发部、市场外联部、后勤保障部、安全保障部等部门,将隶属于不同主体的酒店、景区的经营工作交由营地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解决了两个经营主体之间的组织壁垒。
通过对管理机构的改革,公司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项目活力;二方面整合了内部资源,实现了降本增效;三方面推动了国企改革,将项目由传统的旅游管理体系向营地教育体系转变。
按照《僰王山研学营地发展规划》,争取2-3年内,成功创建全国研学基地(营地),承办承接全省乃至全国研学发展和学术会议。通过不断拓展延伸研学业务,带动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3年内达到年接待研学1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2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次/年,成为川南研学旅行集散地之一。
兴文石海以“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良的喀斯特发育条件”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是中国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僰王山以罕见的豹斑灰岩著称,是中国地质年代史上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质景观之一,景区内山、谷、溪、瀑、湖、洞、石、竹等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僰王山营地依托上述地质资源,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和生态发展观,打造了竹林生态课程体系;以“认知可爱四川”为引领,打造地质科普课程体系。以“赴约僰人的山境竹言”为主题,设计了《“竹”实有趣》竹林生态、《前“石”今生》地质科普一日游和《一起探秘石海溶洞僰人传承》二日游、《一起步入大自然的奇妙物语》三日游等研学线路。
在僰王山营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地质科普为主、僰·苗文化和红色教育为辅的三大主题,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全龄段,冬令营、夏令营全时段的研学体系,能够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客群的研学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机构专长、基地特色,推动在各基地打造“地质科普、劳动实践、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等不同主题的研学场景,推动各机构开展研学课程研发、研学导师保障、研学市场拓展等服务模块,形成产业联动和聚合发展。(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