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似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事关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垃圾分类是一个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由于涉及群众广、流程环节多,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在很多地方成了“关键难事”。
2021年1月1日,《烟台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正式开始了垃圾分类之旅。在具体的垃圾分类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力点在哪里?记者深入各地进行了调查与采访,针对“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儿?应该如何解决?试点推行多年后,烟台如何突围?”等问题进行调查与问计。即日起,推出“垃圾分类,如何突围”专栏,围绕垃圾分类的源头减量、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进行全流程探访,对垃圾分类的进展、问题、困境深入探讨。
2021年1月1日,《烟台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历时3年,市区的居民小区普遍更新配套了垃圾分类设施,一批小区率先开启了垃圾分类之旅。在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有的小区垃圾分类已经步入正轨,有的小区仍然举步维艰。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仍有很多疑惑和顾虑,不少小区的垃圾桶分类标识成了摆设。那么,垃圾分类缘何叫好不叫座?
昨天上午,记者在芝罘区华茂雅居小区附近看到,尽管有分类垃圾桶,但很多居民都是提着一个垃圾袋下楼,将所有垃圾混在一起扔进垃圾桶。这个小区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扔的时候一般都没有分类,也没有注意过垃圾桶上的标识。”
作为封闭小区的莱山区上海滩花园小区同样也是如此。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上标明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但是居民在扔垃圾时都是混在一起,分类标识成为摆设。小区广场上设置了垃圾分类智能投递箱,投递可回收垃圾可以换取积分,但很少有人使用。
记者此前走访芝罘区、高新区、福山区、黄渤海新区等地看到,小区大都配备了垃圾分类设施,但是街道和社区的宣传、现场督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垃圾仍然混在一起扔,之后混在一起收运。
“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很多,但垃圾分类真正融入所有人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培养。”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垃圾分类科工作人员张萌介绍,贯彻执行《烟台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宣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三年以来市区两级组织垃圾分类宣讲活动360多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加入了分类的行列,便利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改变、科学的奖励机制,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正在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2022年,一个小绿桶走进了莱山区凤凰小区居民家中。当时这个装有芯片、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的小桶,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受欢迎。
“厨余垃圾桶需要扫码填写信息,有的业主怕泄露家庭信息,有的业主觉得垃圾分类麻烦,我们推广时吃了很多闭门羹。”承担着凤凰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蓝天环境项目经理于丽萍告诉记者,他们在小区广场上开展了有奖互动,督导员入户宣导。随着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小绿桶慢慢地走进了大家的生活中。
两年多的时间,凤凰小区成为莱山区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小绿桶的使用率接近90%。分析其中的原因,于丽萍认为,科学的分类模式、持续不断的督导是重要原因。
记者昨天早上8点多来到该小区东门看到,上班或者遛弯的居民将小绿桶放到东门的置桶架上,收运车保洁员将小绿桶放在电子秤上称重,将桶内不属于厨余垃圾的挑选出来,放到收运车上的灰色大桶内,将厨余垃圾放进绿色垃圾大桶内,将小桶清洗、擦拭、消毒后,重新放回置桶架上,居民可以随时来领取。
在这个过程中,督导员始终守在垃圾分类设施前,热情指导居民对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区都在探索垃圾分类的不同模式。例如福山正在推行“三定一督”垃圾分类模式,即定时、定点、定人、一督导。环保屋内设立专门督导员,每天早上、下午两个时间段上岗,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引进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新投用的垃圾分类环保屋集合诸多现代科学技术,涵盖微信小程序操控、积分兑换、除味除菌、满溢报警等多种功能。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绝大多数人认为垃圾分类让环境更美好,支持垃圾分类。但是也有很多人存在顾虑:“有些麻烦,家里要备好几个垃圾桶。”“记不住那么多分类。”“腿脚不好,以前垃圾桶就在家门口,现在点位少了,要走挺远。”“我分类扔了,会不会混在一起收走?”……
为了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市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在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各种鼓励市民养成分类习惯的措施陆续出台;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换取日用品;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垃圾分类行列;建设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向社会宣讲垃圾分类知识等,460个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的小区安排了1081名指导员实行“三定一督”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市民进行分类……
万事开头难,但是习惯成自然。政府、企业、市民和各类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