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行业为例,虽然教育部门没有明确规定教案必须手写,但不少学校仍如此要求,给教师增添很多负担。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几乎所有学校都实现了电子化教学,老师们都用PPT或者一些电子应用程序制作教案。多名老师表示,手抄教案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学根本不需要。
一些基层机关单位也有较多的手写材料任务。一名乡镇干部说,上级部门要求必须手写理论学习笔记,并发放了统一的笔记本,要求写满,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每逢检查前,我们没日没夜补笔记,对着原文大段抄,白天忙工作,晚上抄到凌晨2点。”这名干部说,往年只发一个笔记本,去年连发了两三个本子,抄到手痛,“为了少写点,尽量把字写大点”。
有的地方还要求村干部抄“普法笔记”,直接抄写法律条文,抄哪部都行。“好多法律条文我看都看不懂,抄了一遍也记不住。”一名村干部说,村上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年龄也大了,就找人代抄,普法最终流于形式。
无论是教案、笔记,还是其他各种工作材料,手写原本是为了帮助工作者深入学习和思考。但设定不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只检查留痕结果,不管实际效果,这就偏离了初衷。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在电子设备普及的当下,硬性规定手写教案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任务。
“写字机器人与教师之间形成的需求,也是形式主义制造的伪市场需求。”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用科技手段完成形式主义任务,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形式主义,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无益。
用科技手段完成形式主义任务,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形式主义,只能使形式主义更难发现,更难察觉。每个人都用机器,弄虚作假,这样的“手写”与复制有何区别?写字机器人需求旺盛,使用人数众多,说明已经不是个别单位有此要求,也不是个别人“手写”造假了。
手写材料不是写字比赛,更不能披上形式主义的外衣,用科技手段变相造假。擦掉形式主义的手写材料,让手写材料真正有意义、有作用刻不容缓。
据报道,现在已有不少学校规定,由集体准备共同教案,教师再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备个案,在打印稿上修改或批注即可,这一举措受到教师欢迎。确有必要的材料总结、教案笔记,手写一遍并无不可,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只有让基层干部从无意义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投入干事创业中,才能让他们真正解放双手,为老百姓多干实事,科技手段也才能用到最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