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豫中平原上,有一座古老的名镇——大石桥,古镇因一座宋代三孔石拱桥而得名。大石桥隶属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建制,方圆百里,名闻遐迩。古往今来,大石桥跌宕沉浮,历尽沧桑。像一颗明珠忽明忽暗镶嵌在中原时空。
“七大绅士八大闲,十六个赖种在当间”这句话是对旧社会大石桥的不全面描述。这个古老的名镇,位居大中原交通要冲,是闻名的“九里十三庄”之首,与许昌执手相望,是明清中州名镇之一,历史遗留名胜古迹甚多,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
古石桥寨设四门,寨墙2米多高,周长5余公里,护寨河7米多宽,寨内十字形大街,商铺林立,一片繁华。整个村落呈四边形,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东门有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建造的兴国寺,传说三国时西凉马超战死此处。西门有三官庙和七星庙,传说王莽追刘秀七人时,刘秀曾在此躲避,当时正值夏季蚊虫很多,是刘秀金口玉言封过此处不许有蚊子,至今二庙内仍没有蚊子,以为奇迹,后来考证,是此处驱蚊的艾草丰茂之故。北门有玉皇阁,内设始祖殿。北寨门紧靠青潩河(也是寨河石梁河),河上有三孔大石桥,始建于宋初,修葺于清乾隆22年。石桥上有石头栏杆,桥体上雕刻有人物像、动物造型,桥西是龙头东边是龙尾。再往北2公里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屯兵之处,故取名为黄屯,建有黄巢寺。南门有关帝、火神二庙。庙旁立有两块石碑,是为大石桥纪念抗日英雄轩新立所立。南门的关帝庙正门前有一处一步二石三眼井,传说是三国时刘关张三兄弟在此打猎饮马之井,由刘关张三兄弟开挖。另一处称一步三石三眼井在十字大街西北约150米处,时被毁现被掩埋地下。现仅存南门口一处一步二石三眼井,疏于保护,今已成枯井,破败冷落。
东汉末年,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后势单力薄,借居许昌曹操处,为避免曹操的,三兄弟常常不是种田种菜就是游玩打猎,表面上装作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三兄弟经常到今南临颍县繁城、大石桥一带打猎,发现大石桥(当时叫石梁寨)寨内井水难喝,不是苦水就是咸水。人还可以迁就,而他们的坐骑就不能忍受了,每次饮马之后,马不是上吐下泻就是少气无力,无精打采。坐骑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三兄弟打猎时谋划天下的兴致,为了解决战马饮水问题,关羽提出挖掘新井的主意,立即得到兄弟们的响应。为此,他们专门请来了风水先生仔细推算,最后选址南门口路西及大十字街西北约150米处两地为新井地址。村民群起响应积极出工,很快破土,关羽亲自坐镇指挥,历时几个月,终于见水,果然二处皆为甜水。三兄弟开挖两井,从此结束了大石桥历史上无甜水的历史。
刘关张三兄弟掘井之时,广泛采纳百姓建议,风水先生综合考量、设计:为了显示三兄弟的功绩,特设几个明显的标志:井深两丈三,井口周长九尺三,圈井壁用砖三百三,井口铺石七尺三见方,巨石上凿刻三个周长为一尺三寸的打水孔,以方便多人同时打水,从此这两处甜水井供刘关张饮马之外,也向全村及附近村民开放,久而久之,惠及很远,这是后话。
后来,传说到了宋朝,南门井口上的巨石炸裂成了三部分,但并不影响村民汲水。之后据传到了元朝,十字大街西北处这口井上的巨石炸裂,成了危井,人们加固后才得以继续使用。这两处井就是后来闻名中原的“一步二石三眼井”和“一步三石三眼井”。俗语采用谐音,外人一听还以为临颍县大石桥寨内有两处奇井,一个井上一步见方有23个井口,一个井上一步见方有33个井口,引发许多外地人前来探奇。十字街西北处的一步三石三眼井在“”期间被当做四旧破除,石头烧成石灰。其实此井已成危井,不能继续使用。现只留南门口这一步二石三眼井孤孤寂寂地倾诉着旷古的往事。
围绕南门这口井传说纷纭,其中有个美丽的传说经久传唱。一步二石三眼井为大石桥及附近村民使用后被奉为神明,巨石炸裂之后有人提出是三兄弟显灵。大石桥人为了纪念三兄弟的义举,集资在井旁建造了一座关帝庙,并立了石碑,铭刻下当时挖井时集资施工出钱出力的详细情况。关老爷端坐在大殿之中,威严而宽厚。
到了清朝前期,一天后半夜,附近有个受气的小媳妇想投井,坐在井边伤心垂泪,她不忍心毁了一井之水。正犹豫之际,忽听井内有异常响声传出,她走上前一看,吃了一惊,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奇观,只见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型夜明珠,有脸盆那么大,三条青龙围绕夜明珠上下翻舞……直到第一声鸡叫,三龙戏珠才自动消失。这个想的小媳妇被这一景象震惊忘了。
她没有立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人,而是每天后半夜悄悄起来观察,又一夜再次惊奇地发现三龙戏珠的奇观。细心的小媳妇经长时间观察发现,井中三龙戏珠的奇观并不是夜夜都有,而是有规律地出现在每月初三的后半夜三点。她把这个奇事告诉丈夫之后,三龙戏珠的奇观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村民们都以为三龙戏珠的故事是这个小媳妇和她丈夫瞎编的故事,再没第三个人见证过此事,但后来连续发生的怪事却让人们吃惊不小。自从三眼井中出现过三龙戏珠之后,井水变得奇特而古怪,井水的味道经常随着打水人的心境而变化,若打水人心情好打上来的水甘甜清冽;若打水人心中有苦水无论从哪个井口打上来的水都是苦水;若打水人心中有事不决,他打上来的水就是咸水;若三个不同心情的人同时打水,会同时打上来三种不同味道的水。这个现象轰动一时,始终无人解密。直到一百年后,大石桥相继出现了聂氏父子一家三举人后,此井水才又恢复到一直甘甜的原味!据说出现父子三举人的这个家族就是当年挖井时贡献最大出钱最多的人家,看来人做好事苍天不昧啊!
大石桥,与西南3公里的京广铁路石桥车站(俗称小石桥)相呼应,南距临颍县城14公里,与许昌一衣带水,是名副其实的漯河市的北大门。1965年分立桥北、桥南两个大队,隶属固厢公社;1976年隶属石桥公社;1984年归属石桥乡,更名为桥北村、桥南村,共有两千来户人家,十八个村民组,五千多口人,均汉族。每月逢三逢八有定期物资交流大会。
大石桥处在京港澳高速、107陆道、107高铁、京广普通铁路四条大动脉之间,交通十分便利,发展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中原每一个村落都有一部厚重的历史。大石桥村更是典型,千百年来,她卓尔不群,钟灵毓秀。站在历史的高度,原本富庶繁华的大石桥本该继往开来,成就一方富庶,然而,历史却无情地开了一个玩笑。
改革开放后,撤销了人民公社,上级拟在村上设立乡政府大院,村干部目光老旧,不予支持,致使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名镇失去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大好良机。村民宅基规划多次,每次都是因触及到某些乡绅的利益而功亏一篑,大户人家宽宅大院,歌舞升平;小户人家紧紧巴巴,几世同屋。村北的颍河支流清潩河上六十年代末修建的一座水闸,疏于管理,破败不堪,成了一座危桥。清潩河一年四季,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虫鸟几乎绝迹。
曾经多少年,大石桥百姓日子几十年如一日,变化甚微,近几年来凌乱的宅基丛中竖起的几座小楼,大多是离乡不离土的生意人光宗耀祖的杰作。老实巴交的村民已经习惯了麦豆玉米周而复始,安贫乐道得过且过,只求温饱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长期以来,干群关系形同陌路。社会治安混乱,宗族势力猖獗,邪不压正,民怨沸腾。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向前,人类在进步,如今,旧石桥的污泥浊水,已被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得烟消云散,政府励精图治,全力改善民生,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建设中,大石桥勇于开拓,新农村建设形势如火如荼,旧貌开始变新颜。
如今,一旦你一走进大石桥,感觉迥然不同,以前“晴天沙尘起,雨天一街泥”的老街道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替代,大十字街自古以来凸凹不平的“石头坡”变得宽敞洁净平坦,成了繁闹的集市。平坦的马路两侧是整齐划一的绿化树。水泥路从家家户户的门前一直延伸到田间地头,方便了田地的机械化生产,街道两旁墙体统一粉刷成白面彩边,上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带头,坚决取消一户多宅,实行统一规划”的标语。每隔几十米放置一个绿色垃圾桶,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问题。每50米设置的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了便利。临街未能拆除的老瓦屋盖上了红色的铁皮罩子,使老房子也变得漂亮起来。据调查,全村百分之80的家庭都有私家车、有数码电视,有的还安有家庭影院,百分之70的家庭安上了电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
村内及石桥乡乡政府所在地,个体企业诸如面粉厂、肉联厂、档发厂、纺织品厂、农副产品购销站、食品加工厂、民间工艺厂、混凝土搅拌站、银行、超市、饭店、医院、药店、诊所星罗棋布,古老的石桥学校也扩大了规模,换上了楼房,建起了操场,更换了桌椅,添置了现代教学设施,蝴蝶一样活泼漂亮的学生,意气风发地进出花园一样的校园,每天清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在新石桥蓝蓝的天空中久久回荡。
近来,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集资修缮了古老的兴国寺、关帝庙、七星庙、玉皇阁,使远近的村民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善男信女们默默地祈祷中,古老的大石桥福音绵绵,香火不断,一片祥和之声。
村内废弃的大坑填平硬化变废为宝,如今成了村文化广场,村委会广场上的健身器械、篮球场、阅览室、娱乐室、停车场一应俱全,不亚于城市的设置。农闲时节,傍晚时分,这里的露天舞池是村民健身娱乐的天堂,欢乐的海洋。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环境成了城里人艳羡的乐土。
村给我们展示了中心村区规划鸟瞰图,这是一幅由卫星定位的新农村建设远景规划,新一届村委班子勇于创新大胆开拓,敢于担当,计划在10年至20年内,完全取消一户多宅,开发废弃的荒地,主村区统一规划到位,一纵三横主街道,临街二层小洋楼,每宅约300平米,门前街巷可容一般车辆自由出入。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宅基,户户都公平的和谐局面。面对这么大的工程量,面对老村庄遗留的复杂的老旧问题,对于我们的疑问,车一一作答,只要党员、干部带头,认真贯彻学习党中央“两学一做”的精神,取消特权思想,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再加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也是立竿见影的事!
家乡是一颗带刺的玫瑰,生我养我,让我又爱又恨。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无论我身处何方,我的家乡大石桥都是我牵肠挂肚的心灵家园。我相信我的家乡,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不久的将来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漯河的北大门,从而实现多少代石桥人,梦寐以求安居乐业繁荣富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