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就要满两年了。上周,上海数据立法研讨进入公众视野。立法是大事,数据立法关乎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数字化转型,也是大事,可市民感受度高的还是身边事。不妨,就以垃圾分类为例,说说数据将会如何依法赋能社会治理。
想想看,你家小区的垃圾箱房,长什么样,干净清爽还是脏兮兮?投放垃圾,定时定点,还是24小时?别急,先看看别人家的。
首先,垃圾分类智能化投放,够聪明。扔垃圾,先刷垃圾箱房门禁卡,系统后台迅速识别居民身份,确认是小区居民才开门。干、湿垃圾正确投放,后台自动统计投放重量换算积分,积分够多,可兑换牙膏、香皂、垃圾袋。智能垃圾箱房的液晶显示屏也没闲着,居民干、湿垃圾投放量、绿色账户积分一一显示,定期更新居民垃圾投放“红黑榜”,督促大家自觉遵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其次,精细化管理,够高效。两个探头,一个在垃圾箱房里头,一个在外头,连接着智能终端控制系统室。垃圾桶快要满溢,内部探头立马报警;谁要是乱扔垃圾,外部探头10秒内发出处理信息。在智能终端控制系统室,墙上大屏幕显示垃圾箱房“即时状态”。一有情况,智能终端控制系统室工作人员就呼叫保洁员,保洁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
再次,服务生活,投放时段优化为24小时全天候开放,够方便。福元小区,原本就是老小区,老人多,大多早睡晚起,每天扔垃圾就像一桩心事,错过了扔垃圾时段晚上就睡不好觉。福元小区自治家园执委会了解到居民诉求,既然智能垃圾箱房改造得益于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微更新”,那就把好事办好,跟物业公司、居委会共同协商决定,去年5月起智能垃圾箱房24小时全天候开放。
不用说,福元小区的智能垃圾箱房,就是“一网统管”应用于基层治理的迷你版,种种特点,也正得益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尝试的数据互联共享。
这阵子,南昌路100弄2号,参观中国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来自基层社区的,慕名顺路到福元小区来看看,看了,不只羡慕,更想自家社区垃圾分类,也早点数据赋能。其实,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呈现的应用场景,远远不止垃圾分类,养老、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概莫能外。
技术跑得快,制度供给不能落下。数据立法,一个思路正是——推动数据赋能基层。大量的数据应用需求在基层,立法草案就要求各区归集至市大数据资源平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应当按照数据的区域属性及时返还至区大数据资源分平台,赋能各区开展数据的深度应用。
同时,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共享开放机制,尤为必要。一个共识是,公共数据的共享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开放则以分类分级、安全可控、便捷高效为原则。如何共享?头一样,需求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就是公共数据共享机制的基础,不断提高有条件共享的效率,形成基于应用场景的直接共享机制。第二样,建立共享开放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各区和各部门落实共享开放要求,谁也不能垄断数据,杜绝“数据孤岛”。
数字时代,技术发展必然带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数据立法,如何让城市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日常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即便普通如垃圾分类这件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