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垃圾分类动真格了,市民们都准备好了吗?扔投垃圾的情况有没有变化?本报记者分别对市区游览景点、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居民小区进行了探访。
“您已进入广场地区,请将手里的垃圾按分类要求投入相应垃圾箱,共同爱护广场环境。”今天一早,走进广场的游客都会听到这样一段提示语,提醒大家注意垃圾分类。几台电动保洁清运车在广场上有序穿梭,车后挂着蓝色或银色的分类垃圾桶。
地区环卫管理中心副主任安浩杰介绍,今天是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按照相关要求,地区已重新规划分类垃圾桶布设点位,通过更新、减量、分类,垃圾桶从115个减到103个。同时,地区还根据全市统一要求,对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进行改装、喷涂。
该地区还增加了40台“游动果皮箱”,用以前的保洁三轮车改造更新,由工作人员在各自负责辖区范围内巡逻,清捡垃圾。游客有需要投放的垃圾也可以随时“招手停车”。
细心游客还发现,今天广场上的垃圾桶悄然换了新装。两只灰色的方形桶身,的立柱顶盖,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在保洁人员正在清运的垃圾中,记者看到有一些饮料瓶、游客吃剩的面包等。据介绍,游客在广场吃东西的情况越来越少,有时还是会有些面包、火腿肠等方便食品的垃圾。工作人员会在后台进行人工分拣,分类后由专业的清运机构拉走。垃圾桶减少了,游客会不会不方便?安浩杰表示,地区正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无垃圾广场”。近年来,广场地区的垃圾量持续下降,每年递减10%。
从今天起,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本市的“生活垃圾分类LOGO”首次亮相、垃圾转运车重新喷涂“换新装”、垃圾分类宣传来到居民家门口、“四桶”齐全的垃圾分类投放点逐渐在小区中铺开。
上午10点,四辆披上新装的垃圾转运车在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社区首次亮相。记者注意到,垃圾转运车的外观被喷涂成了绿、灰、蓝、黄四种颜色,配有夸张的大号垃圾分类标识,分别可运输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
“这是我们小区‘五一’前刚刚换的垃圾分类公示牌,上面那个标识也是新的。”今天上午,家住呼家楼北里社区的居民贺淑琴说。从今天起,首次亮相的本市“生活垃圾分类LOGO”将正式投入使用。今后,无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密闭式清洁站,还是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上,都能见到生活垃圾分类LOGO的图案。生活垃圾分类LOGO由绿色的英文字母C和灰色、红色、蓝色圆球组成,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记者看到,在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每一间办公室内,几乎都有一个二合一垃圾桶,左侧的桶身外写着可回收物,右侧的写着其他垃圾。“以前每个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现在一间办公室放一个这样的桶,分类投放,垃圾量小了,也节省了办公室的空间。”记者看到,右侧的桶隔里有几张用过的纸巾,左侧的却空空如也。这位工作人员解释:“办公室里最常见的可回收物就是办公用纸,我们的办公用纸是单独回收的。”
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在楼道储物间里看见了这些单独回收办公用纸的容器——五只牛皮色的帆布袋,每个用金属架子撑开,整整齐齐靠墙码成一排,有的袋子外贴着 “书本报纸”的字样,有的则提示“严禁搬动”、“统一回收”。“像这样的环保回收袋我们每层办公室的储物间都有,保洁人员看到满了就会联系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运走。”
不远处的茶歇间,一只大白色塑料桶十分醒目。市住建委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张莲惠告诉记者,这个桶叫“节水桶”,各个办公室打到暖壶里的水,有时当天喝不完,放在桶里可以供保洁人员擦地,也可以浇花。记者看到,餐厅垃圾分类也做得十分精细。从回餐区的一侧开始,墙上贴着的宣传标识和金属垃圾箱台面上的标签就提示着:先捡出牙签、餐巾纸等其他垃圾,再倒入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之后再是分门别类放置筷子、碗和餐盘的区域。“这样大家顺着走这一趟,就都分类扔好了。”食堂负责人说,这些举措让食堂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总量已实现减量25%。
另外,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楼下的剩菜剩饭果皮骨头资源转化设备间里,四台厨余垃圾就地转化设施正在运转。负责操作的工作人员杨师傅告诉记者,从食堂等地收来的厨余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和油水分离后,投入到就地处理设施中,经过加热、发酵、分解、烘干等步骤,就可以制成棕的锯末状肥料。 本报记者 金可 张楠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