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臭气熏天到干净整洁,从无人靠近到人人守护,随着“治垃圾”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今的清镇市暗流镇韩家坝村早已悄然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作为暗流镇“治垃圾”示范村,自农村“五治”工作开展以来,韩家坝村深度聚焦“干湿分类”“五点减量法”,通过“一把小钢铲、两类垃圾桶、一张海报图、‘两定’收集法、一支督查队”12121工作法,促进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以前脱贫攻坚村里都是发鸡发猪,今天村里居然给养牛的农户发钢铲,咱们一起过去看看……”收到群通知后,韩家坝村养牛户孙德明对家人说。
村里养牛的散养户较多,部分路段都是牛粪,村民出行都要小心避开,乡里乡亲的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放任自由”。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韩家坝村将养牛户组织起来,向每户分发一把小钢铲,带头清理牛粪垃圾,形成示范作用。同时,为提升“治垃圾”整体效果,韩家村建立了环境卫生责任机制,公共区域由5名保洁员分别包保;串户路、房屋周边卫生分包到户,环境卫生治理责任到人,全员参与。
截至目前,累计发放铲子150把、签订“治垃圾”承诺书450余份、打扫区域卫生38000平方米、清理垃圾4.5吨。
为确保村民对垃圾干湿分类理解到位、投放到位,韩家坝村通过坝坝会、村民大会等形式,用村民听得进、听得懂的话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同时,依托驻村工作队力量,向上累计争取移动垃圾运输箱29个、垃圾分类箱100个、垃圾桶80个,购置干湿垃圾桶各450个,镇分配垃圾收集车3辆,分别放置在全村各重点地段,为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提供硬件保障,奋力打好“物资保障战”。
“以前,别说垃圾分类了,要走大老远的路才看得见一个垃圾箱,现在没多远的距离就有两个干湿垃圾桶挨着摆放,方便多了。”韩家坝村民蒋家荣感叹道。
“嬢嬢,这个垃圾是湿垃圾,要放在旁边的垃圾桶嘞,不能放在这个垃圾桶,你看墙上张贴的这幅海报图,上面画得很清楚。”入户宣传路上,韩家坝村驻村干部刘竹青向村民解释着。
村里一些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文字性的东西理解难度大,推进“治垃圾”存在一定阻碍,为解决这个问题,韩家坝村将垃圾分类图画海报发放到每家每户,并积极讲解、宣传、引导,把“文件语”变为“家常话”,点对点、面对面帮助“困难”老百姓看懂垃圾分类,真正将他们组织起来、动员起来。
截至目前,制作垃圾分类图画海报500张,均已发放到每家每户,垃圾分类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以前庄稼人只知道牛粪猪粪可以堆肥,没想到湿垃圾还可以发酵堆肥嘞。”“不知道效果好不好?”“好不好,用了就知道了”……在发酵堆肥点上,村民们纷纷议论。
为有效处理各类垃圾,不断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韩家坝村根据“一组一点”原则,定时定点收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设置惰性垃圾堆放点,足量后清运处理;湿垃圾在沤肥点发酵堆肥处理,就地还田还土;其他干垃圾运出村集中处理。
截至目前,定时定点收集垃圾3.5吨,清运处理惰性垃圾2.5吨,发酵堆肥处理湿垃圾3吨,集中处理干垃圾4.5吨。
“你们上寨组现在积分有多少了?谁家的积分最高?我们中寨组的垃圾治理劲头现在可是很足哦。”交叉检查中,韩家村中寨组组长高齐国对上寨组组长陈忠华说。
“治垃圾”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干群共同参与。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打好“全民参与战”,韩家坝村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队,采取各组间交叉检查与村委不定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现象整治力度,对各组、各户实行月考核月通报制度、积分兑换制度,不断增强村民荣辱意识、卫生意识。
通过采取“12121”工作法,暗流镇韩家坝村充分发挥了民众“主体”作用,“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治垃圾”格局逐步形成,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人居环境,让村容村貌更养眼、村民生活更舒心。(清镇市人民政府网 孙欢、李洪义)
本报贵阳7月19日电 (记者程焕)贵州省商务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教育厅日前印发《全省商贸流通和开放型经济领域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八条措施》,提出2022年全省商贸流通及开放型经济领域新增3万名以上毕业生就业。 贵州要求,整合全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开放平台、内外贸企业等资源和力量,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2022年商务工作重要评价指标,确保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在商务领域全面落地。…
核心阅读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贵州省、上海市、浙江省开展“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